“但我们这毕竟是一发验证弹,不是用来发挥实际战术作用的,所以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考虑整个项目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在未来,我们的高超声速武器有可能使用红外或可见光波段进行目标导引,而烧蚀防热设计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烧蚀产物会在气体边界层内顺流而下,造成边界层污染,同时很有可能进入视觉传感器的窗口区域,造成寻的信息的丢失和衰减。”
“此外,在6-7马赫的速度下,因为电离层的厚度和强度都比较小,所以大概率无需考虑电磁屏蔽问题,但对于未来速度更快的飞行体,就需要主动利用离子流,对包裹在飞行体外侧的等离子体鞘套进行削弱和改性,才能让特定波段、特定相位和入射角度的雷达波透过屏蔽层,对目标进行雷达探测,而这和发汗冷却的要求是在某种程度上相通的……”
“……”
说到这里,常浩南突然起身,把只是用来放会议背景的ppt关掉,然后打开了一份新的文档。
上面是一系列令人眼缭乱的公式。
当然,即便在座各位都是专家,也不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马上看懂这些内容。
但夹杂在公式之间的一系列图片,大家还是能够看懂的——
几张不同种类遥感卫星分别对大型船只、城市、港口和机场等目标的雷达成像效果图。
很明显,常浩南所说的“雷达探测”并不是像早期反舰导弹那样简单收到反射回波,然后挑个最大的扎下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