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射弹道导弹,在同类武器型谱里面其实算不上特别。
美苏在冷战时期都出于各种目的开发过类似的产品。
但总得来说,如果是用于一般对地攻击,那无论怎么看都性价比不高——
受制于弹道高度的物理限制以及惯性制导的先天不足,在当年,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末端速度(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并不会因为你把发射架搬到天上就变得更好,反而战术飞机每次最多只能带一发,又要受空域管理限制,相比陆基发射车的火力密度还会下降。
唯一的好处只有发射平台本身比较灵活,不过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这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优势。
所以这些型号基本都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只有极个别战术需求特殊的国家装备过一部分。
反而是在反卫星和反导系统靶弹这两个偏门领域得到了发扬光大。
但话又说回来。
如果真能通过应用新技术,让空射弹道导弹发挥能量优势,在末端达到高超音速,并提高命中精度的话,那相比于陆基型号的优势可就体现出来了。
因此,张福忠的表情只经过了一瞬间的迷茫便转为欣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