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75章 正向爆轰驱动 (4 / 5)

作者:十月廿二 最后更新:2025/7/2 22:55:25
        “所以我倒是认为,应该把重点继续放在提高气流总温上面。”

        “针对爆轰理论的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可燃气初始压力条件下,正向爆轰具有高于反向爆轰五倍的驱动能力,并且NASA的HYPULSE风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美国人没能成功把泰勒稀疏波重构为被驱动段内要求的平稳入射激波,导致入射激波衰减严重,才没能在这个方向继续下去。”

        说到这里,他从面前拿起了一张早就打印好的示意图,翻过面来展示给在场众人,整个人的气势也瞬间锐利起来:

        “但我的课题组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提出了一种应用激波反射原理的正向爆轰驱动器,只要在正向爆轰驱动器的起爆端再附加一个激波反射腔,就能产生环状反射,生成适当强度的上行激波,弥补由于稀疏波引起的驱动气流的压力降低,从而从而改进驱动气流的平稳性。”

        “从目前的工程计算判断,这一技术可以做到高达3.6的马赫数加速比,如果仍然不够,那么还可以在激波反射腔后面增加一个氢/氧混合的辅助爆轰段,通过改变Taylor自相似解的零速度边界条件,进一步降低稀疏波的衰减。”

        显然在姜宗霖看来,美国人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他早就已经找到了在这一领域超过美国人的方法——

        实际上,由于长期卡在正向爆轰入射激波衰减这个问题上,NASA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值计算取代一部分风洞试验。

        在结束自己的表态之后,或许是为了回应陈宏刚才的例子,他也有些针锋相对地继续道:

        “常院士确实擅长在长线研究的每个阶段都通过实打实的项目成果来打动上级领导,但也要注意到,他拿出来的几乎所有产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航空产业的跨越式进步,而不是在旧有基础上的缝缝补补。”

        “我们先不去纠结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但很明显,如果我们的新型风洞只是把导弹的末端速度从三倍音速提高到四倍音速,那恐怕也很难得到和常院士一样的效果……”

        这一番发言有理有据,关键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附带了解决方案,所以很快就让场面出现了逆转的势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