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超高速风洞项目可以说耗费颇多,也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
但是相比于同时代展开的其它研究而言,真正拿出来,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产品却相当有限——
两弹一星自不必多提。
就算是隔壁低速和中高速风洞,也在航空航天领域大放异彩,服务了很多重大型号的设计研发。
虽然上级从未对此表达过不满,但这对于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尤其他还端出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例子。
不过,坐在另一边的姜宗霖却很快表达了反对:
“目前的爆轰压力受到驱动段结构和材料的限制,可以应用的安全始压力只有20~50atm,能够复现的飞行马赫数极限也不会超过15这个级别,还是不考虑总温的情况下。”
“如果按照飞行条件复现来计算,那么JF10只能给出1500-2000K的气流总温,这对于要求稍微高一些的研究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解决实验时间和复现精度的问题,恐怕也很难对航天科工那边的具体项目产生帮助。”
姜宗霖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于鸿儒院士的接班人,并且在JF10风洞的研发过程中实际负责了很多具体工作。
因此,即便在场的多数人都对陈宏的提议有所心动,他仍然直球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