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一边描述,一边大致列出了滤波状态方程和卡尔曼增益矩阵的计算方法。
当然,具体结果,就不是人脑能算明白的了。
张维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在曙光三号上进行着状态仿真,直到卫星发射之前不久才终于确定好全部的参数。
写完之后,常浩南把笔从容放到一边:
“虽然精度还是不可能比得上大型平台,但中轨道卫星对于姿态的敏感性本来就不是特别高,而且即便算上四套备份,整个姿态定位系统的成本也只有传统方案的不到10%,足够以后投入大规模应用了……”
“四套备份?”
沈俊荣倒是没看过青鸾卫星的完整设计方案。
常浩南笑着点点头:
“没办法,出于成本和工期考虑,星载计算机也没用上航天级规格的产品,不多准备几套备份的话,怎么可能达到卫星要求的可靠性?”
他的最终目标,显然不可能只是四颗卫星——
以华夏的基础建设水平,像是oneweb或者星链那样直接面向民用地面终端的星座,价值确实值得商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