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NSK集团选择这种抽象的应对方式并不是脑子有问题,而是实在没办法。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们的出货量有差不多三分之一都是从华夏分散订购再进行贴牌的产品。
至于在检测报告上动手脚,把原本品质类似的产品性能虚标5-10%左右,则更是传统艺能。
如果在欧直公司的案子上认怂赔钱,这个口子一开,那就彻底兜不住了。
而硬钢到底,至少在法律上可以僵持很长时间。
毕竟这只是他们给欧直的第一次供货,后者手头不可能有太充分的证据。
就算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最终败诉,事件的冲击力也会被时间冲淡。
稍微发动一下岁月史书,解释为“首批产品的调货失误”,这事也就揭过去了。
必须承认,这套操作是有效果的。
否则上一世这种造假行为也不会直到2020年代才被批量曝光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