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内容对于二十年后的航发设计人员,甚至是相关专业研究生来说属于基本知识,完全可以两句话直接带过去的内容。
但在90年代,除了常浩南自己以外,全国就没几个正经从头开始搞过航发设计的人,大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因此还是要详细介绍一遍。
另一方面,这些工作流程层面的东西,对于更靠后坐着的、仅仅列席会议的技术人员来说也相当重要。
由于分工不同,绝大多数参与到涡扇10研发工作中的成员其实并没有机会真正触及到整个项目的全貌,只是按照常浩南,或者自己顶头上司的要求完成某个小方向,乃至小细节上的任务而已。
对于涡扇10本身来说,这种分工当然是合理的。
但常浩南毕竟是准备把这些人作为华夏航空动力领域的种子人员。
具体的技术开发当然重要,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要尽早接触到总体设计的相关思想。
而最好的机会,当然就是这两天的技术评审会。
从台上常浩南的角度,已经能看到很多人在低头奋笔疾书了。
他甚至为此专门放缓了一些节奏。
毕竟也是当过学生的人,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自己在下面笔记写到起飞的感觉谁还没经历过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