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街面上拉车也多了起来,没人买卖就没了介绍费。虽然陆嘉衍早就赚回了本钱,把赁车费降到三十铜元。车夫的生活依然不如从前了。
要说这琉璃厂的生意经啊,那门道可不浅,除了那个门可罗雀的店铺生意。主要还是靠三大块业务:
头一桩就是“寄卖”业务。也就是熟悉的达官贵人,把好物件搁到这里头来卖。这生意以前红火,现如今啊全看缘分了。
第二桩讲究的是“蒙“字诀。但凡有进了店里的。甭管是卖家还是买家,掌柜的绝不明说。掌柜会先拿眼梢打量一下穿着,再拐着弯的探一探家世,连奉上的茶叶都是来试探虚实的。末了还得让客户自己报个价。要是露了怯?呵呵,那可就...
最普遍的就是第三桩,全凭自个的人脉牵线搭桥。掌柜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哪位爷阔绰、好哪口儿。寻着对路的好物件,专程请人来看货。因着投其所好,十回倒有九回能成交。
这头一桩寄卖的营生,如今全凭运气;第二桩“蒙“字诀的买卖也越发难做了。自打造办处裁撤了大批匠人,这些失了皇粮的手艺人,只得重操旧业。
手艺精湛的尚能混口饭吃,那起子手艺不济的,却也各有各的门道。
就比如那专司写款的师傅,寻个民窑出的上等坯子,提笔蘸釉往底款上一题,送进窑里再烧一道。
嘿,转眼就成了官窑的物件!这般伎俩自然瞒不过琉璃厂里那些老狐狸,可要糊弄那些往来客商,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那些个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专接定烧瓷的活计。虽说是民窑烧造,可件件都是精工细作的好物件,往日专供达官贵人把玩。如今市面上,这等精品是很难见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