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府后堂,刘珩与郑浑、杜畿、新征辟的决曹掾法衍、以及被破格提拔为郡府“户曹史”的寒门才俊张既等人展开了一场决定左冯翊未来的密议。
“授田只是活民第一步。”
刘珩的手指敲击着木案,目光扫过眼前几位风格迥异却皆具实干之才的属下:“要让这地真正养人,生出更多的粮食,养出更多的兵,靠老法子不行。”
法衍,这位法真之子,法正之父!是的,蜀汉的法正法孝直,只不过如今的法正还只是个九岁的孩童,当刘珩第一次见到九岁的法正时,内心是有些奇妙的,他不知道这个比自己年幼了近十岁的蜀汉名臣日后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被征辟而来的法衍,为人性情刚直,精研律令,更难得对农事亦有涉猎,他沉声道:“主公明鉴,关中之地,百姓多沿袭粗放轮休的法子,地力易竭。衍曾闻武帝时有‘代田法’,沟垄轮换,可保地力不衰。若能于官田、新授之田先行推广,选壮实良种精耕细作,辅以粪肥,亩产或许可增三成!”
张既心思缜密,立刻补充道:“推广需要有章法,可先选几处官田作为‘样田’,由郡府派良匠指导耕作,秋收时再令各乡三老、里正及农户代表观之,以实绩服人。同时,还要严令各乡里正,督劝农户选穗大粒饱者留种,郡府可设‘良种仓’,以平价或租借方式供给无力自留之民户。”
刘珩眼中闪过赞许:“好!法曹掾主推代田法、选良种;张既,你心思细,负责制定推广章程,督建样田,管理良种仓事务。至于水利…”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泾、渭、洛三水及其支流脉络:“如今左冯翊百废待兴,大渠恐怕难成,但是小陂小堰、引水沟渠,可以遍地开花!同时再以‘保境安民,兴修水利’为名,征发民夫,以工代赈!凡参与兴修者,可免部分徭役,或得粮米补偿。所需钱粮,就从抄没之资中出!杜督邮,此事由你总揽协调,务必使水利通达,泽被新垦之田!”
杜畿肃然领命:“畿必竭尽全力!然……主公,如今右扶风因边章韩遂之乱,多有流民至左冯翊,安置流民亦耗费巨大,此三项并举,恐非长久之计,需有稳固财源。”
刘珩笑了笑:“抄家所得,能解一时之渴。长久之计,在于‘屯田’!陈叔至!”
侍立一旁的陈叔至踏前一步:“末将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