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临晋,乃至左冯翊各县令、长及各庄典农官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扫蝗运动中时,长安太学开始了第一次升舍考核。
自董卓乱政,洛阳一炬后,太学沦为荒墟,之后三十年战火频仍,兵祸不断,名噪天下的《熹平石经》也被乱兵乱民砸毁,太学停课前后三十余年。
至魏代汉篡立,曹丕重建太学。
如此举措,非止是恢复儒教,重塑文脉正统,更在于接续两汉太学脉络,为曹魏覆上一层继汉统、承天命的政治色彩,强化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只是草创之际,曹魏太学规模乃至正规程度自然远逊前后两汉,校舍简陋,没有标准讲堂,只保证授课博士有屋可住,太学生顾不上,只能自己出资买房租房。
至于教材,便令工匠把受兵祸破坏的《熹平石经》重新集中起来,粘粘补补,勉强补好几通石碑,立于太学门前任太学生参看。
授课的博士人选亦因大儒难觅,不得不放宽标准,取消原本年满五十为博士的限制,才勉强凑出了十九位博士。
此外,曹丕还为太学创立了五经课试法。
初入太学者,为门人,相当于太学预科生。
预科生两年后须通晓一经,并通过考试,才能晋升为正式弟子。
太学弟子后续的晋升,均与通经数量、课试成绩挂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