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乡里的官员胥吏,对朝廷政令的理解、执行能力与忠诚度;
底层黎庶对朝廷政令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与配合意愿,及地方资源调配的实际效率与公平性。
这些来自下层的要素,才是决定中央各种行政决策能否落地生根、帝国机器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
倘若上层决策脱离了郡县实际运作的复杂图景,仅凭抽象的想象或一时的好恶拍脑门决策,其结果往往是政令悬空、南辕北辙。
轻则导致政策扭曲变形,劳民伤财而收效甚微。
重则激起民怨,动摇统治根基。
譬如王安石的青苗法、募役法,譬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最后不也在执行的过程中扭曲变形,成为新的苛敛之具?
所以,唯有时刻沉下去,掌握来自于实践与基层的真实反馈,上层的决策才能言之有物、行之有效,才能真正把住国家的脉搏。
刘禅这一次基层之巡,在众多黎庶连生产工具、口粮、粮种都不能自给的现实条件下,基于二十世纪农会的成功经验,萌生并坚定了建立民屯农庄的想法。
至于此法是恶政还是善政,就要看大汉的官吏到底能不能将种种制度贯彻落实,以及落实的难度与阻力到底有多大了。
相府当中,丞相、费祎、董允仍在一卷又一卷地粗略浏览重泉韦氏的经营账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