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自己表现不佳后,他立刻开始自救,想尽办法把责任甩出去,把战事的失败归咎于他人。
然而乾隆却把他前后上奏的所有奏折摊开来对比——
再结合其他人的奏报,便将雅尔哈善的心思与所作所为一一拆解,看得透彻无比。
真正有能力、有手段的将领与大臣,会被乾隆察觉、重用并奖赏;
而那些无能之辈,在他敏锐的洞察下根本无处藏身。
即便乾隆远在数千里外,你的一举一动也好似在他眼前发生一般。
要是崇祯能有乾隆这样的本事……大明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更何况,乾隆虽从未亲临沙场,但军事上的见识却属一流,尤其是在平定准噶尔时,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战略远见。
乾隆二十年,他毅然决心彻底剿灭准噶尔,哪怕群臣极力反对,他也未曾动摇。
因为乾隆的眼光从不局限于自己一世的安宁,他所考虑的,是“大清万世长久”的格局,是江山永固的格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