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理多了,气就少了,反之亦然。
所以程朱理学希望达到的理想世界是维持基本的气的同时,尽量让理占据更大的比例。
这里面的“理”,是从张载的“太虚气本论”中,拿“太虚”平替的。
而“气”根据张载的人性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即人性通于天性),落实到人身上,就成了“人欲”。
实际上程颐的“理气二元论”或者说朱熹的“天理人欲论”,跟张载的太虚气本论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只能说似是而非。
正是因为气本论的发展,到了极端状态,才有了“存天理灭人欲”,才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而在理学家的理论范畴里,去辩论“理”是没有意义的。
就天理而言,理学家在这个领域,拥有无限大的战斗力。
姜星火的破解思路,是反其道而行之,从朱熹的“天理人欲论”,反向追溯到张载的“太虚气本论”,通过微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来验证“气”在生命的身上就是细胞。
——进而完成了对张载“太虚气本论”的证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