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讲过,“诚”在宋儒那里,被极端放大了。
所以悟不透,是伱不够“诚”,等你够“诚”了,一心一意,自然可以诚心而明知。
在姜星火的前世,王阳明就是想通过“诚”来认知竹子。
“大儒曰: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阳明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王阳明非常的“诚”,足足端详了竹子七天七夜,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还是因为没有科学的认知手段,于是他走到了另一条道路上,一条不需要科学的认知手段也能自圆其说的道路上。
显而易见的是,理学的认知论是非常粗糙的,这也是刚才孔希路为什么悚然一惊的原因。
如果眼前的是他的学生或者其他人,孔希路完全可以用“诚”糊弄过去,但对于姜星火,显然不是这样。
可除了“诚”,孔希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这不怪他,因为北宋五子都没解决的问题,你不能指望孔希路在诏狱里灵光一闪,拍脑袋就想出来了解决办法。
龙场悟道,终究是极小概率事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