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道德水准到位就已经是优秀士大夫了,办事能力什么的就别强求了。
所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怕是不太行。
张宇初闻言也是一愣,旋即失笑道:“从《儒效》上那套搬出来的,倒也贴切。”
这句话要是换了旁的普通老百姓坐在他对面,恐怕压根就不知道张宇初在说什么。
说实在的话,在华夏古代的辩经过程中,最让人头大的便是文人们非常喜欢引用层出不穷的典故。
为什么要引用这些典故?
原因无他,就跟姜星火前世互联网大厂的黑话一样,什么颗粒度、什么用户心智、什么私域流量.说白了,就是一把能够有效区别门内外之人的钥匙。
只有拥有了这把钥匙,才能进入到这扇有效谈话的大门里,才能被认为是同一水平或能够谈话的人。
而不管是此时此刻还是彼时彼刻,很多人为了能够彰显自己,就喜欢掉书袋/说黑话,让其他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不明觉厉一把。
但无论如何,这也确实是这个年代辩经避免不了的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