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修远看着女儿泛红的眼眶,轻轻叹了口气。他放下手中的一枚水晶透镜,走到她身边,温和地说道:“一一,我确实有一些丹药,可以强行激发他的生命潜能,让他再多活几年,甚至十几年。但是,那是以透支他最后的精神和灵魂为代价的。那样的活着,他将神智不清,形同槁木,再也无法思考,无法写作。你觉得,那是子墨想要的吗?”
江一一沉默了。她想起了子墨那双清明而坚定的眼睛,想起了他说“我不求来生,只求此生无憾”时的坦然。她知道,对于子墨这样将思想与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的人来说,苟延残喘的活着,是对他最大的侮辱。
“生命的本质,在于其过程的质量,而不在于其时间的长短。”江修远的声音充满了哲理的平静,“子墨用他这不足百年的生命,点燃了一场思想的火炬,其光芒足以照亮后世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他的人生,比许多浑浑噩噩活了数百年的修士,要璀璨得多,也圆满得多。我们作为他的朋友,能为他做的,不是强行挽留他的躯壳,而是尊重他的选择,并有尊严地,送他走完这最后一程。”
江一一含着泪,重重地点了点头。她明白了,真正的友谊,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终于,在那个初雪降临的清晨,子墨完成了《格物新论》的最后一笔。当他放下笔的那一刻,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精气神,彻底倒在了病榻之上,再也无法起身。
学宫的医师来了又走,最终都只是摇头叹息。子墨的生命,已经走到了油尽灯枯的境地。
弥留之际,子墨的房间里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曾与他激烈辩论过的老夫子,此刻却满面悲戚;有正值壮年、视他为精神导师的学宫中坚,眼含热泪;更有许多年轻的学子,跪在门外,哽咽无声。子墨,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稷下学宫的大儒,早已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第四十四章:长生非我愿,但送故人归
他示意众人退下,只留下了江修远和江一一。
此刻的子墨,面色蜡黄如纸,呼吸微弱得仿佛随时都会断绝。但他那双眼睛,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光返照般地亮了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