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06章六乡六逐,文人武人 (5 / 10)

作者:马月猴年 最后更新:2025/7/23 2:08:04
        西域之于华夏,便是周逐之于乡,诸侯之于四方。斐潜缓缓的说道,周用国人为勇,非乡人勇于逐,乃其田多于野也。便如西域邦国酋首,若知其死,家业无着,则必乱战。无他,人之本性也。

        春秋尚武,战国尤盛。商公有言,「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斐潜看了看太史慈,太史慈点头表示知道这个,便是笑了笑,那么……为何如今只闻「士农工商」,而不见其「战」?

        啊?这个……太史慈吞了口唾沫,不能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是原本社会中人们的普遍认知,二也是出于争霸需求,各路诸侯纷纷富国强兵。秦朝的变革之一,就是商鞅带来的变法,他否认了齐国的策略,而是将军事并列到了农业的高度,可见商鞅对于军事的看重。在他的影响与鼓励之下,原本就崇尚武勇的秦朝,变得更加重武尚功,并努力朝着举国而责之于兵的方向迈进。

        商鞅表示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看看这段话,就足以证明当年赳赳老秦的气势。有这种全国皆战、全民皆兵的气势与信念,秦朝如何不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而现在么……

        一群当年的山东败寇,天天嚎叫着好战必亡。

        斐潜缓缓的说道: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故秦民皆勇于战也。

        太史慈默默点头,若有所思。

        在秦国,一个普通出身的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军功封侯拜相,而且军功的大小、质量,直接决定军士未来的政治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商鞅重法,将服兵役当成是国民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但在此基础上,他又不忘许以重利。反正都要服兵役,不如积极参加,奋勇作战,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身。

        第2906章六乡六逐,文人武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