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郑玄以为斐潜推出了五方上帝教,因此以为斐潜也是略倾向于神秘侧谶纬学的,因此对于周礼当中的五帝,郑玄当时是这么说的,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
郑玄的解释,是说天上有五精帝,下有五人帝,乃是其母感五帝之精受孕而生,五人帝是五天帝之子。五人帝之下有五官,五官死后为五人神,祭祀时五人神各自配食其帝。
粗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五方上帝有名有来历甚至还有方位,就像是确确实实的真事一样,但是实际上都是虚构的。这个说法是从《河图》相关的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春秋纬元命包》、《春秋纬文耀钩》、《易纬乾凿度》等等当中而来的。
虽然说郑玄之前的说辞也可以用来解释五帝、五人帝和五官神,但是斐潜却明确的表示了不妥。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斐潜当时这么对郑玄说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周之五方,未必汉之五帝,不必强加附会。
郑玄精心准备的五方五帝注解,竟然被斐潜说是牵强附会,这就有些让郑玄难堪了,但是没办法啊,毕竟斐潜地盘上斐潜说了算,再加上第一届的青龙寺大论也正式确定了谶纬是谶纬,经文是经文,必须求真求正,所以当下郑玄便是不得不将原本的天地以定说,改成了远域未知说……
华夏自然是中帝,然则其余四方也有四帝,居极遥远的未知之地,四方帝是当年炎黄打跑了的,那么自然也就有和炎黄一样的官职体系,构建出一个庞大的世界……
所以四方之人,亦敌亦友。中弱四方强,则四方主之,若是中强而四方弱,则中治之,云云。
这样的说辞,便是脱离了原本的谶纬,虽然说也避免不了携带了一些神秘的味道,但是至少其中核心变化了,由原本的确定的,不可变更的变成了未知的,可能会产生变化的东西。
这才是真正的周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