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所以选择了农耕道路,这和华夏上古时期的自然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在上古部落生活的时代,华夏处于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较多的自然环境之中,这种自然环境,使釆集劳动比狩猎容易获取食物,并且野生的粟、黍、稻等植物种籽,已经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食物需求。因此华夏民族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确定要走上了农耕的道路。
起初的农桑,或者说农业的概念,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在华夏封建王朝之中,农桑的范围却越来越狭窄,专指粮食种植,就连研究如何让粮食增产,有时候都会被批判是奇巧淫技,更不用说其他事项了。
重视农耕,在华夏百姓身上压上第一块石头的,是商鞅。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明确地提出兴农为治国之本的思想。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五民啊……
残酷么?残酷。有用么?有用。正是因为有用,所以后面就一直用,就没想过要创新。能用就好了,费力费那心干什么?
民壹则朴,安居恶出,后来就演化成为了君治人,人治地,地生谷,谷安邦。在这四者关系之中,只要使民务农,即能得谷,进而安邦富国。这种认识,也正反映了统治者以农为本思想的实质,也是小农经济思想长久不衰的根本。
没错,重点就是这个小农经济的思想。
于是乎,统治者就渐渐的从重民,转向了重地。
故而,各地豪强争夺田地,而轻黎民……斐潜缓缓说道,盖因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至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