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六一章义利之辨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财富极度贬斥,将君子与小人彻底对立,言义者为君子,言利者为小人,对于财富极度蔑视,事实上绝大多数言义之君子,皆家财万贯、丰衣足食……
孟子更为极端,甚至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于钱帛甚为贬斥,认为有“仁义”便可穿好衣、吃好饭。
当所有人都在贬低财富、提倡仁义道德,那些穷人便可以安分守己的继续穷下去,哪怕付出了无数的辛勤劳作,却也吃不饱一顿饭,而富人则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财富,读书立说、继续那一套“穷得认命”的歪理邪说……
而这一切之根源,在于古代对于财富之认知。
古人对于“财富”之概念,认为天下财富恒定,有人多取一分、则有人必然少取一分。
《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义乃国家当让利于民,不可与民争利。
在生产力低下、财富流通几近于无的年代,有此认知可以理解。
但是当国家库府充盈、民间财富横流的大唐,依旧操持着儒家用以治世的那一套,不是蠢、就是坏。
许敬宗素来自诩“言利之小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何看得上儒家口是心非的那一套?
追求道德仁义没有错,但诓骗天下人仁义比利益更重要,那就不对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