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文治武功,皆属上乘。可这身子……才二十多岁,便已二百余斤,足疾缠身,行动艰难!太医私下禀报,其脏腑负担过重,绝非长寿之相……朕每每看他,便如看见当年英年早逝的大哥(朱标)!若立他为储,万一……万一他步了大哥后尘,早早薨逝,留下幼子继位……”
朱棣猛地停步,转身望向虚空,眼中是深沉的恐惧:“难道我大明,还要重演一次叔侄相残的靖难之祸?!老二(朱高煦)那性子,岂是甘居人下之辈?!”
画面再转,回到南京坤宁宫。徐皇后正与朱棣激烈地交谈着。她神情异常坚定,甚至带着一丝母性的决绝:“陛下!立嫡立长,乃祖宗成法,国本所系!高炽仁孝聪慧,堪为储君!岂因体态便废长立幼?此例一开,后世纷争无穷!我徐妙云,只认高炽为太子!此事,断无更改!”
天幕聚焦奉天殿。朱棣召见新晋文渊阁大学士解缙。年轻的解缙才华横溢,却也深知伴君如虎。
朱棣紧锁眉头,将心中最大的忧虑抛给这位“才子”:“立储之事,关乎国运。朕之长子,贤德有余,然体弱多病,恐难承社稷之重;次子英武,颇类于朕,深得武心。朕心甚忧,如太宗皇帝玄武门后择立承乾(李承乾)之痛也!”
第112章初议太子,皇后力争!
解缙闻言,心念电转。他深知皇帝犹豫的根源是怕国祚不稳,怕再来一场骨肉相残。
他深吸一口气,没有直接回答太子人选,而是对着朱棣,深深一揖,朗声道:“陛下!皇长子仁厚,天下归心。且……皇长子膝下,已有元孙(朱瞻基)!陛下请看,好圣孙!大明三代,可期矣!”
“好圣孙”三字,如同醍醐灌顶,瞬间击中了朱棣心中最柔软也最在意的那根弦!
朱棣眼前仿佛浮现出长孙朱瞻基聪颖活泼的模样,那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延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