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东厂立,老朱震怒
【永乐设立内阁之初,】天幕文字清晰陈述,【靖难方定,永乐坐镇南京,太子朱高炽(仁宗)于北京监国,协理庶务。此时朝政重心尚在南北二京,日常庶务繁多却非极险,五品文臣如解缙、黄淮、杨士奇等,足堪参赞机务】
文字旁,甚至浮现出简略的图表:
【永乐元年:解缙(翰林侍读,五品)、黄淮(翰林侍书,五品)、杨士奇(翰林编修,七品)……】
【品级特点:品阶普遍不高,多为皇帝近侍之臣(翰林官),便于咨询顾问,处理文书】
看到此处,奉天殿前的朱元璋,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
“嗯,”他低沉的嗓音在寂静的广场上响起,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旁的马皇后解释,“新人练手,起步低些,无妨。咱用人,也讲究个循序渐进,放在眼皮子底下磨砺。老四刚坐稳江山,太子又在北边盯着,用这些年轻些的读书人,处理寻常奏章、出出主意,倒也使得。”
天幕并未停止,文字继续流淌,揭示着时间的伟力与局势的变迁:
【然,自永乐八年起,情势陡变:迁都北京,天子常驻北疆;五次亲征漠北,大军频动,粮秣、军情、调度如山海般压来;兼营建北京、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国事之繁巨、险峻,远超初创之时。】
【于此滔天巨浪之中,五品之微官,其识见、威望、决断之力,已难承中枢之重。永乐对阁臣要求日高,非深谙朝局、经验老道、能于惊涛中掌舵者不可胜任。】
紧接着,天幕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时间沉淀:
【永乐十年:杨士奇(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杨荣(翰林学士,正五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