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果然又是一个大晴天。
下了半晚的暴雨将土路冲刷成泥泞,等太阳出来,不一会儿又晒成坚固的土路,只是路上多了些人和牛的脚印。
倒是少了些灰尘。
一夜过去,河水暴涨了两三米,距离堤面只有7米左右的距离。
要问怎么知道这么清楚?
非常简单。
就在外河堤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长排顺着坡面延伸到水里的“水位尺”。
这些水位尺就是顺着河堤而下的一根根的水泥柱子,外表用石灰刷成白色,具体的水位线则用红漆标注,然后写上数字,哪怕是文盲来了,只要他能认识钱,就能知道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农民们就是靠每天巡查这些水位尺,将自己登记的测量结果报给小队,小队再报给大队,大队报给水利所,……以此类推,无数个水利所的数据汇总到省水利厅,便构成了一个省的水文变化数据资料。
这些资料可不会白费。
水利厅要将这些资料汇总,提炼出重要河段的水位信息,并每天在固定时段,通过广播电台对全省进行广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