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往鸡鸭肚子中塞沙子、在鹅羊体内吹气、往鱼肉里注水等等这类小伎俩,更是两宋时期就有的常事。
看看,注水肉并不是现代才有,人家古人也吃过。
后人跟古人比起来,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连衣食住行都是如此,何况价值连城的古董宝贝呢?
所以古董造假,是古来有之。
而博物馆的收藏里面,夹杂着一些假货,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这种事民国时期最多,不少收藏大佬都打过眼,有的还把误买的赝品供起来,以作警示。
到了后来,“收假辨真”,几乎成了博物馆的惯例。
也就是博物馆会主动收集一些真假难辨的赝品,用来与真品进行对比,以防真假混淆,也能增长学问。
能够把假货造得跟真的一样,必定要对当年的制作工艺非常了解,这不是学问、是什么?!
再往后,绝大多数博物馆里拿出来展出的,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赝品,尤其是国宝级的东西,常年放在库房里保存,基本上只展出赝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