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烦恼和果报怎么二取呢?因为烦恼是能取故,这个果报是所取。这个烦恼是能取着,那取着谁呢?就取着三界的果报,认为有一个我,认为有一个法。所以这个二取是指的能取和所取,这个能取是惑,这个所取是苦。前面的是一个业,因为这三种因缘,三种杂染——惑业苦三杂染,也可以使令我们“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成唯识论》的第三种解释,护**师他也同意这样的说法。这两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只是一个开合的不同,其实约三障解释更详细,开出来更详细。
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七面,附表第十七。这个十二缘起主要是解释分段生死而已,分段生死。这个十二缘起,我们一般所学习的内容是小乘阿毗达磨的业感缘起。小乘阿毗达磨业感缘起讲十二因缘,是讲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未来。在《成唯识论》的阿赖耶缘起,讲十二因缘是讲两世一重因果:过去世跟现在世是两世,可以这样讲;也可以说是现在世对望着未来世,也可以这样讲。那我们今天所采用的是由现在世来对望未来世,就是两世一重因果,这是根据阿赖耶缘起的角度来发明的,我们解释一下。
附表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一、无明:这个无明是一个心所有法,这个是指的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有法,叫痴。“于诸谛理,迷闇为性”,对这些世俗谛的道理,对这个真谛的道理迷闇,不明白。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真谛?不明白。在当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异熟果愚,第二个真实义愚。
这个异熟果愚就是对世俗谛,这些善恶的业果决定的道理不明白,不明白说你造了善业有什么意义?你也不明白造了恶业有什么意义?不明白善业能够成就可乐果报,恶业能够成就不可乐果报,对于这样的缘起道理不能明白,这第一点。其次,真实义愚,这个是对二空——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能明白,对一切法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这个道理不能明白。
这两种情况叫发业惑,这都是属于烦恼。因为这样的烦恼能够发动有漏的业力,所以叫发业惑。这个业是谁发动呢?是由痴心所发动的。有这个无明才能发动业力的,没有无明不能发动业力。所以它这个无明一动,当然它可能是个种子位,但是一起现行,这个时候落入行。所以这个地方的发业惑是指现行来说,第六意识所相应的一个心所的现行,发业惑。
二、行:无明相续地发动,就会创造很多的行,这个行就是一个造作。它不是一个寂静,或者是身、或者是口、或者是意,这样的一个造作。这样的行有三种种类:第一个是福业,第二个是非福业,第三个是不动业。这个福业指的是善业;非福业是罪业;不动业指的是禅定,或者是色界的四禅,或者是四空定,这都是不动业,这些业都是由前面的无明所发动的。这个地方的“行”不是约现行,是约种子,是以种子来总论。就是你今生的种子,这个地方指今生,你今生所有的造作的种子来论的。
二、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些种子是能引支,它能够引发后面的五支,哪五支呢?引发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地方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也是一个种子,这个叫做名言种子,“谓八识中能生当来异熟果的种子”,第八识当中能生当来色、心异熟果的种子。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名言种子,是由前面的无明和业种子的和合,而产生的一个三界的果报体,当然这个果报体包括色法,也包括心法。如果这个是无明跟福业相应,它就招感在欲界里面的三善道,无明跟福业和合;如果无明跟这个罪业——非福业和合,就在欲界的恶趣,三恶趣得果报;如果无明跟不动业的和合,就在色界、无色界得一个名言种子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一个阿赖耶识,一个名色,当然这个名色可能是一个三恶道的名色;或者是一个诸天的名色,诸天的六根,诸天的一个触、诸天的受,触和受是心所有法了,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心王。
这样子讲的话,就是它有各式各样的三界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但是这都是种子,这个时候还没有生起现行。就是你造作一个业力,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哦,你在阿赖耶识当中,成就一个人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你继续造作,这个名言种子再加强它的势力,这个人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加强。你造得更殊胜,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更庄严。
你起了一个贪嗔痴的烦恼,当然这个指的是现行,现行的活动就造作了,这个时候你阿赖耶识当中有一个地狱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你相续地让这个烦恼活动,这个名言种子就相续地存在,乃至于更加地坚固。所以这个名言种子怎么来呢?是由前面无明的烦恼跟业力的和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