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声闻和不定性声闻,就是说如果这个声闻人,他一开始到修学佛法,乃至于成就阿罗汉,完全没有接触大乘佛法,这个人就一定要成就阿罗汉,一定要入无余涅槃,叫定性声闻。他成就阿罗汉以后,绝对不会以大悲愿力在三界得果报的,他一定要入无余涅槃,叫定性声闻。因为他的阿赖耶识当中完全没有栽培大乘的善根,完全是小乘根性。
另外一个是退大取小的声闻,就是说他过去生曾经栽培过大乘善根,后来遇到恶因缘以后退大取小了。但是他那个大乘善根是不可以破坏的,所以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也有因缘会回小向大,叫不定性声闻,就是退大取小的罗汉,这种情况叫不定性声闻。所以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也能够有因缘。
就是《成唯识论》说他为了要不断地积功累德,他恐怕入无余涅槃会荒废他积功累德。因为在无余涅槃当中没有第六意识,没有第六意识是不能积功累德,第七第八是不能积功累德。所以他必须以他的大悲愿力在三界得一个果报,在尘劳的世界里面,“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在凡夫的苦恼世间当中跟众生结因缘,我做你的子女、或者做你的太太、做你的先生,跟众生结缘。慢慢慢慢地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去成熟众生的善根,点点滴滴的菩萨道当中,去成就他未来的国土,这个叫不思议变易生死。
不思议变易生死有两种:一种就是定性声闻他会选择入涅槃,这也是不思议变易生死;其次,不定性的声闻和菩萨,他会选择在三界得果报,因为这个三界的果报体有前六识,有这个好处,有前六识就能够积功累德,就能够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是这样子。我们看第三段结示。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就是说这个生死的相续,完全是属于内在心识的烦恼和业力,当然这个地方业力指的是亲因缘,烦恼是一个增上缘,是一个缘。这个业是一个因——由诸业习气,这个指的是业,业种子,有漏、无漏业的种子。二取习气俱,这个烦恼、所知二障就是惑。所招感,不必等待心外的境缘才有所谓的生死,就是生死完全是你的心识所变现,可以这样讲。
“二取”——指烦恼、所知二障,俱有执著义故,叫二取。
这个二取指的是烦恼障,烦恼障是取着有一个我;所知障是取着有一个实法,不管是杂染的生死法,或者是清净的涅槃法,都是有真实性的,叫所知障,这个所知障是一种法执。这当中都有执著的意思,叫做取。我们再把这个文消释一下。这个地方可以把它分成因、缘、果,果报的果。
“由诸业习气”,这个是生死的因。为什么会有生死呢?因为有业力。当然这当中如果约分段生死的业力,就是有漏的业力,有漏的善或者是有漏的恶业;如果是界外的变易生死,那就是无漏的业力,无漏的戒定慧。这个是生死的一个因,叫诸业习气,这都是指种子,不指现行。
其次,这个缘,“二取习气俱”,因必须有这个缘的滋润。如果是约分段生死,它的缘就是烦恼障,有烦恼来滋润业力才能得果报;如果约变易生死,他必须有这种法执,或者执著涅槃为真实有,就入涅槃;如果执著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得到三界以内的变易生死。就是有烦恼、所知二障,是一个缘。
那么因缘的和合,就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使令我们的生命就这样相续,前一期的果报结束,因为这两个种子还在,这两个种子的势力和合,又再得果报。又在三界当中,或者在涅槃当中,得一个异熟果报。这个异熟果报要到佛,“金刚道后异熟空”,佛就把这个分段、变易生死通通息灭了,所以佛陀没有所谓的生死这种事情,没有分段生死,也没有变易生死。自佛陀已降,都有这样的生死相续,都是还有这样的诸业习气和二取习气,也就会有生死的相续。这一段我们是根据约着因缘的相续,因就是业力,缘就是二取,来解释这一段。
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三障,惑业苦三障。我们先消文。“由诸业习气”,这个时候指的是业障,业力,就是善恶业的种子。这个缘指的是烦恼和果报。烦恼是指烦恼的种子,果报指的是名言种子,名言种子是果报,我们待会再解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