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9 / 9)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智者大师说:

        夫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当细寻天亲;

        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则何过龙树。

        他说性相二宗要加以融通的运用:如果我们要分别界内界外的这些结惑生死,说我们为什么会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呢?要把这个病源找出来,当细寻天亲,好好地研究天亲菩萨的唯识的教义。唯识的教义把生死根源分成“恒审思量我相随”,它有第七意识的俱生,有前六识的分别。所以我们在找病源的时候,不但是细的生死,说这个为什么造恶业呢,恶业的相貌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至于“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这各式各样的病,有粗的病、有细的病,这些病相都必须要依止唯识来学习。

        如果讲到要观一切法空,“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要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则何过龙树。龙树菩萨的中观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直截了当的引导我们第六意识超越假名,直接进入到无我、无我所的第一义谛。你要观一切法空,那是中观最殊胜。这两个必须配合。

        透过唯识了解我们的病源,透过中观来观一切法空。因为你一开始都不了解这病源,你观一切法空,是空掉谁呢?像外道一样也知道他生病了,但他不知道病因在哪里,怎么办呢?干脆把第六意识给息灭,结果错损菩提。你把第六意识息灭干什么呢?你一开始造业是第六意识,你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也是第六意识。你把第六意识息灭了,你整个生命就第七、第八,就是无覆无记了,这个是不能够解脱的。其实你那个高深禅定当中,讲明白一点,“恒审思量我相随”它继续活动,禅定不能把第七意识停下来,不可以。

        乃至于阿罗汉的灭尽定,那个恒审思量的法执都还在。你看大乘经典,似乎对二乘的偏真涅槃非常不以为然。你看《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就是很多的二乘人去跟他问,他就托病弘道。去跟他问候病,他跟那些二乘人辩论的时候,他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乃生此花”,他以莲花来比喻这个大乘的功德,万德庄严。说这个莲花不能生在高原陆地的那个清净的地方,不可以;那么生长在哪里呢?卑湿污泥乃生此花。说你阿罗汉入了灭尽定,把第六意识停下来,那内心很清静了,但是不能发菩提心了。因为第六意识是发菩提心的因,你没有第六意识,你哪能够靠第七、第八发菩提心呢?不可以。说这个卑湿污泥,他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他有第六意识。他有第六意识遇到苦的境界,能够发菩提心,就着这菩提心的善根,还超过二乘人,起码他有第六意识。

        所以我们要不研究唯识,不明白哪些是所破,不明白什么东西是要保留,不明白,我们没办法拣择。观一切法空,全部都破坏掉,烦恼也破坏掉,善根也破坏掉,就会有这样的过失。所以智者大师提醒我们,要分别这一切的善恶的名相,“当细寻天亲”,这点是很重要。就是我们要下药,你要知道什么病毒要破坏,什么样的细菌对我们身体有帮助要保存下来,不能一股脑的所有的通通破坏掉,使令你身体虚弱,不可以这样,要拣别。那么这个拣别就必须从心识当中开出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境,然后从这个当中去观察到病源在哪里?把病源消灭,但是这里有好的东西通通要保存,因为你要发菩提心,还必须要靠这些,不能一股脑的消灭。

        我们是已经把心识的三能变相介绍到这个地方。大家应该也知道,心识里面问题出在哪里?哪些是无辜的?哪些是有过患的?这个地方应该清楚。

        我们今天讲到这。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http://www.hiphopculturebook.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