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当善知识想。前面的随缘消旧业是比较消极的方法,这个是比较积极的。就是说,我们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有时候是在佛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没有人干扰我们的时候去修止修观,去栽培善根;但是有时候也应该要在逆境里面去历练,你的功德才能够增长广大,乃至于坚固。
这个意思就是说,当善知识想,说我们也可以把这样不如意的境界,过去的罪业所发动出的不如意的境界,当作你一种历练的对象,使令你能够在逆境当中成长,这也是一个办法,就对治嗔。就是第一个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第二个是转逆缘成菩提道,把这个恶因缘当作你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你在佛堂中所修行的法宝,应该拿出来历练历练,而这样的历练绝对不是在顺境,而是在逆境当中。这是对治嗔的两个办法。
三、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这个是对于诸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二空的真理,迷闇,迷惑暗钝。那么因为愚痴的关系,这一切杂染的业行就发动出来,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这个痴的过失是非常重,因为我们有一点贪烦恼、一点嗔烦恼,假设不愚痴的话,我们会深信因果,还有惭愧心。这个愚痴的人他造业的时候,无惭也无愧。他会认为说这个鸡鸭鱼肉是天下一道菜,说这个鸡鸭鱼肉是上帝创造给我吃的,把它杀死,这是没有过错的。换句话说,他杀这个鸡鸭鱼肉的时候,内心完全是无障碍的。这样的罪业就更重了,无惭无愧所造的罪业更重了,所以这个痴的过患是很厉害。
四、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慢,这个慢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这个恃己于他就是说,你内心当中有一点功德了,或者是你福报修得很大,或者你戒定慧的功德栽培得很深厚。这当中你跟其他众生一接触的时候,就把自己高举了。
这个慢的结果就是生苦为业,也是生起为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因为我们慢心重,很难接受其他人法水的滋润。说这个高山那么高,你这个水倒下去,通通流光了,不能保存水。一定是这个山谷,那个低的地方才能够保存水。我们的内心当中经常保持尖尖高高的,高高在上,其他人的法水都滋润不到我。我们的内心当中长时间得不到法水的滋润,就很容易造罪业了。我们造了罪业也没有人能够指正我们,你就会生起苦恼了。所以这个慢心就不能够接受别人的劝谏和教化,这个是慢的过患。
五、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疑,“于诸谛理,犹豫不决,障碍善品为业”。这个疑就是对于这些道理,因果的道理,犹豫不决。这个世间上真的是有一定轨则吗?真的是因为善业的因缘而成就可乐果报,由于恶业因缘成就不可乐果报,是这样子的吗?犹豫不决。这个犹豫不决,它有三种的犹豫不决:
[一、疑法]:第一个是对法。对法宝的功德,对因果的道理,对阿弥陀佛的名号怀疑,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的是万德洪名吗?这样的一个声音,真的就能够总持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是吗?我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名号一接触,真的能够使令我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真的能够使令我临命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吗?是真的吗?怀疑,对法宝怀疑。
[二、疑师]:其次对师长的怀疑,这个对师长的怀疑多分都是在末法时代,因为在正法时代的善知识多分是圣人,或者是阿罗汉,或者是大菩萨,身口意都是清净庄严。但是正法时代过去,像法时代过去,到末法时代,善知识大部分都是凡夫了。凡夫的内心有善根也有烦恼,有烦恼也有善根。那么我们跟善知识学习的时候,偶尔也学到善知识善根的指导,增上了;但是接触到善知识的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很可能会怀疑,这个善知识真的能够指导我吗?会怀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