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依止第八识生起,它又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生起微细的我法二执。这个三能变,初能变的相貌是最微细的,其次是第二能变,再其次是第三能变。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不向外攀缘,它去攀缘这个第八识的了别性,第八识的了别性是受薰的啦!阿赖耶受薰嘛!它当然受薰就是它有变化相。但是第八识的了别性太微细了,所以第七意识去观察第八识的明了性,它认为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的一个本来面目,它做如是的错觉,这个时候生起一种我爱执,认为第八识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我,这个当然是第七意识的一个错觉。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前面研究这个阿赖耶识,说是这个阿赖耶识是整个生命的根本,恒转如瀑流,这个瀑流当然是一个生死的流,无量无边的生死的流转。但是阿赖耶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体性白净远离染污,它是没有染污性的。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但是它本身没有染污。换句话说,我们从前面研究过来,我们看不到第八识有任何过失的,它没有过失,但是它现出了病相,它现出了生灭相,这种生死的流转相。这个地方就说出它的病源,就是因为第七意识是对它产生执取的,而使令第八识变成染污了。
这个在《成唯识》论上说,第七意识的这个恒审思量的我爱执,是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而成有漏。这个第七意识的力量很大,说是内扰第八,它向内去干扰第八识,使令第八识本来是一个无覆无记的,全部变成阿赖耶的一个生死大海,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它向外去染污前六转识,外扰前六而成有漏,使令前六识所造的业都变成有漏的业力。以自我意识所带动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都是一个生死的业缘,不能解脱三界的力量。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第七意识的所缘境是第八识的见分,这个是所缘门。
再看第四段的所谓的“思量为性相”,这个地方是二门,是体性门跟行相门,体性跟行相二门。
四、云“思量为性”,五、云“思量为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是故名未那也。
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它一个内在的体性,它表现出来的外面,也是以恒审思量为外在的一个了别行相,所以安立作末那。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在整个八识当中,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最单纯的,可以这样讲。你看这个第八识,第八识是功能受称,在《成唯识论》讲到,第八识有七个名称,有七个主要的功能。它是阿赖耶,当然阿赖耶是一个藏的功能,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它也能够摄持一期的果报,叫藏,它有异熟的功能,成熟业力的功能,它有一切种识的功能,它有心,即起明心的功能,它有一切种识,它有这阿陀那识的功能,执持识,它有七个名称,七大功能。
那前六识的功能也很复杂,你看这个前六识,它广泛的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活动。第六意识更是复杂,第六意识还不但是攀缘现前的境界,还能够去回忆过去,去忆想未来,在三世的这个境界里面,广泛的了别,广泛的活动,广泛的造业。但是第七意识的功能,不管是它能缘的心,完全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它没有其他的功能。它的那个活动就是恒审思量,而不管是它的所缘境,也非常单纯。第七意识它从来不向外攀缘,它只是向内去执取第八识为自我,所以这个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非常单纯的,不管是它能缘的心,不管它是所缘的境,都是非常的单纯的一个行相,所以思量为性相。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九,因为它这个第七意识的二能变,牵涉到我们整个凡夫的一切染污的根源,我们无量的烦恼的活动都是跟这个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看:
附表九——“我执”、“法执”行相
这以下我们分成四段。第一个先释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