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比较微细了,我们从第二段的学习,也可以看出生命的真相: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因果从唯识的角度是怎么安立的呢?其实生命就是现前一剎那法,就是现前一念心识。什么是生命的真相,就是“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每一个生命就是一念心识,这一念心识的因果怎么安立呢?“望前名果”,我们现在取当下这个念头,对望前面的心识来说,它是果相。就是我们现在所有善恶的功能,我们是前面的因地所召感的,这是个果相了,我们等于是在承接过去的因,所以对望前面我们是一个果。对望下一个剎那,我们又是一个新的造作,您可以把它改变,也可以采取随顺。对望后面的心识,我们又是一个因地。所以“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果都是同居在一个念头里。关于“望前名果、望后名因”,蕅益大师在第二段把它详细的开展出来: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我们从现在受用的这一期身心世界的果,来看过去的因地,这种情况就是“尘点劫前,犹若今日”,这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前一念心识,看到我们过去生到底发生什么事?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想知道我们过去生到底做了什么事,我们心静下来,看看内心的活动,就知道我们内心做过什么事情,这样子是怎么回事呢?“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从现前的心识,把过去的因种变现出来,而不是去攀缘过去的事情,“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过去智者大师他亲近慧思禅师时,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禅师叫他修法华三昧,在三七日中礼拜、诵经、经行、静坐。在诵法华经的时候,突然间一念的相应,寂然入定,在禅定当中,他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讲《法华经》,灵山会上俨然未散。当然我们的肉眼看智者大师,他就在佛堂当中打坐。我们外人去看智者大师的境界,我们自己受用的,看到智者大师是在佛堂;但是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在受用他自己的时候,他自己是受用在佛前听法华经。
这是怎么回事呢?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二千五百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智者大师对他来说,就像现量境界一样。因为定中意识是现量境界,定中意识不是幻觉,是现量境,那是他过去的因种。他过去曾经跟慧思禅师同时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的,他曾经有这个因种,在禅定当中,善根发相,把它逼出来,其实还是现前一念心识,就是在现前一念心识当中,把过去的因种现出来,自己去受用。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禅定当中,会看到过去的事情,其实是现前一念心识,因为过去心已经消失了,过去心不可得,怎么还可能去抓到过去世呢?这是现前一念心识。
约现在因,记未来果。
我们也可以从现前一念心识看到未来世。有禅定的人,有神通的人,他能够对您的未来做一些预测,这是怎么回事呢?
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非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