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4 / 9)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第二个: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前面的贪是对于“如意”的境界,这个瞋是对于“不如意”的境界,所以苦、苦具,也是三界的果报,跟它的资具,我们生起这种憎恚的心情。这种心情生起之后有什么过失呢?“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这不安稳性就是一种身心的躁动,叫不安稳性。

        站在大乘角度的菩萨道来说,瞋心的过失是超过贪逸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在菩萨道当中,您对饮食、对资具,生起一点小小的贪爱,它是不坏善根的,您的菩提心还在,您六波罗密的功德还在,但是您生起瞋就不得了,您这个瞋心损恼有情,这个瞋是心中火,它是一把火,能烧功德林。这个瞋心在佛法说是会坏善根的,这不得了!尤其它坏的善根是您的根本善根,坏您的菩提心。我们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种冲动:我不再度化众生了!内心当中会放弃度化众生的意乐,这个在大乘佛法说这是不得了的,退失菩提心过失这是不得了的。

        我们去读佛陀的戒法,佛陀的制教,您会发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在声闻戒里面,因为声闻戒重出离,声闻戒里面对我们贪的烦恼活动是非常的严格。佛陀明显的规定一个出家的五众弟子,您的钵只能有一个钵,几年后才能够换;您的衣服要作怎么样的去节制,要作净等等,您的衣服、资具都有很严格的标准规定。但是声闻戒里面对于瞋心的制法不多,它的重点在贪,因为您要出离三界,那贪欲是根本。

        您读菩萨戒,不管是《瑜伽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菩萨戒的六重或者十重里面,那很多条是制瞋的。“瞋心不受悔”,说是有人对不起您,您发了脾气,发了脾气还没关系,别人向您忏悔,您不接受,这个就波罗夷罪了。您的瞋心相续而不断,不断这个瞋心的相续,他已经向您忏悔,您不接受,这样子就波罗夷罪了。还有,毁谤三宝、说四众过等等。也就是说在菩萨戒里面对瞋的制法是非常重,但是菩萨戒里面对于一个菩萨,他的衣服、饮食、资具的这些事情,乃至于菩萨戒是可以开缘蓄财宝,为了三宝的缘故可以积蓄财宝。

        可以看得出来,这两种戒的精神是不一样,当然声闻戒是菩萨戒的基础,这是一定的。不过声闻戒的重点在出离,所以它在对治烦恼是重在“贪”,因为贪是生死的根本。菩萨道的精神在大悲,您要度化众生,您一定要和众生建立好因缘,否则您的法再好,众生都不能接受的。所以菩萨道站在利益有情的角度,它对瞋的制法非常重,因为瞋心的活动会伤您的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的。

        蕅益大师他在《灵峰宗论》讲到两个对治瞋心的方法,我们可以去使用,这两个方法都非常有效果。

        第一个,就是我们在遇到不如意的境界的刺激,我们可以当随缘消旧业想。当我们行菩萨道遇到了逆境,我们先不要怪别人,第一个怎么转想,就是:这件事情会在我的身心出现,一定是我的心中有这个业力,我们就是法法消归自性,您至今没有这个业力,这件事情不会出现的。我们过去有这个罪业,我们在行菩萨道利他的过程当中,重报轻受了,既然这个业是我自己做的,当然我是心甘情愿自作自受了,而且应该起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受了以后就把这个业给消除了,免得再到三恶道去一趟。我们对于利他的过程当中有逆境,应该是随缘消旧业想,其实这样的逆境是在消我的业障,我们一次的逆境消除我们心中一次的业障,应该是要欢喜的受。

        第二个是更积极的,就是当善知识想,这个就是转逆缘成菩提道了,这是更积极的。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个冤家逆缘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以缺少的。我们的亲属、我们的朋友会赞叹我们,给我们一些鼓励,给我们一些信心。但是我们在修习菩萨道的时候,根本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基础在大悲心,而大悲心生起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宽恕跟包容。他说这个宽恕跟包容您的亲属不能给您的,因为您每一个亲属对您很好,您不能生起宽恕与包容。一定要您的冤家,一定是您的恶因缘来刺激您的时候,在那种情况之下,您那个潜在的功能那种宽恕跟包容才能够生起,而这个宽恕跟包容是非常重要的,您没有宽恕的心情,您很难对众生起大悲心,很难的。

        所以说,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顺境,但是有一点事实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就是说,如果我们修行要有所突破,要更上一层楼,要成就大功德,这个逆境是真的不可以缺少的,是必要的。您没有逆境的刺激,您的忍力不能增长,忍力绝对不是在顺境中栽培的,绝对不是,不是在佛堂当中心平气和,冷气打开的时候能够修忍力的,不行的,它一定是在不如意的境界,不如意的境界刺激您,您才能在潜在当中,我们为了维持自己的正念,您一定要强迫您自己生起忍力,所以说我们也可以把逆境当善知识想,因为在成长过程当中,这个是必要的,一定要这样子。因为我缺乏了逆境的刺激,我不能栽培我的忍力,不能栽培我的宽恕与包容,这种种的德行就不能生起了,所以逆缘对我们来说在修道的过程当中是不可以缺少的。

        我个人出家大概也十几年,我自己见闻的感觉,我觉得一个人太早住茅篷不是一件吉祥的事情。我自己接触过很多的比丘,当然,您短时间的加行这个是有需要的,就是您住茅蓬有很多时间拜佛、静坐,在修习禅定方面有一点帮助,但是我看一个人没有在僧团历练的人,这个忍力都很差。我也接触过我过去佛学院的同学,或是很多的大德,越是从僧团历练出来的人,那个气质就不一样,不会说一点小小的逆境,他人就躁动,不会。因为这个僧团历练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缘,他从小就是从逆境成长,他那个堪忍性强。而您在茅篷当中,什么逆境都没有,长时间在保护当中,一点逆境您就受不了,这个就有问题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