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2 / 10)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第二个与心相应,这个相应的意思就是说,心所所依的根,跟它所缘的境界要跟心王完全一样。比如说我们眼识去攀缘色尘,攀缘这个佛像的境界,这个时候心所它也是一样攀缘佛像的境界,根尘是要跟心王相应的。

        第三点,系属于心,就是心所的活动它要系属于各自的心王。比如说我们讲贪心所,贪心所当然是一个负面的情绪,贪心所如果是跟第六意识相应,这样子的贪心所是非常的粗勐的,因为第六意识的心王是很粗显的。如果贪心所是跟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相应,这爱着自我的心就非常微细了。所以同样是一个心所,它表现在不同的心王,它跟随不同的心王,它就会出现这个粗细的不同,就是说它要系属于各自的心王,这个是讲到系属于心。所以心所基本上是扮演着一种被动的角色,所以叫心所有法,它是心王所有的,心所是这样安立起来的。

        我们从蕅祖的开示看的出来,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是包括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都有,徧行、别境、善、烦恼、乃至于不定都是具足的。我们看前五识的部份,前五识它是在根本烦恼当中,它要去除慢、疑、见,因为前五识它不能够起计度跟随念分别,前五识的了别性不能带名言。它不能安立名言,这个慢、疑、见的生起一定要名言,一定要计度分别才能生起,所以它就不能有这样的心所,乃至于十随烦恼跟四不定烦恼。换句话说这个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所以它的这个心所就只有三十四个心所。这个是讲到这个前六识的心王,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所夹带的眷属,这心所有法,有这么多。

        看第六科“皆三受相应”。前面的“善不善俱非”,所带动的心所,指的是第三能变因地的造作,它在因地上是扮演着造善、造恶跟无记的角色,这以下我们是说明他在果地上受用的情况,叫作“受俱门”。“受”是受用的“受”,“俱”是俱生烦恼的“俱”,“受俱门”。这以下是说明第三能变在果报的受用上是什么情况呢?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这个皆指的是前六识,这个“皆”就是包括整个第三能变的所有心识,叫“皆三受相应”,就是前六识它在受用果报的时侯,是有苦受、乐受跟捨受。这个蕅袓的注解容易清楚,我们就不再消文,我们直接看附表第十二:

        附表十二——五受相应门

        我们把这个前六识的感受,把它作一个说明:附表第二十六面。这个“受”是一个果报法,它不是一个因地。在《唯识学》上讲这个“受”啊,就是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侯,他就会出现一个“受”,一种心中的领纳。在《成唯识论》当中呢,它把这个“受”先分成三大类:第一个是逼恼受,第二个是适悦受,第三个是不逼不悦受。

        这个“逼恼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不如意的境界接触,我们会产生一种逼迫恼害的感受,如果是跟如意的境界接触,那就是一种舒适喜悦的感受,如果是跟中庸的境界接触,那就是不逼不悦的一种捨受,三种的感受。“逼恼受”再可以开出两种:一个是“苦”跟“忧”。这个“苦”的形相是粗重而不分别的,“忧”是微细而有分别的。

        我们加以解释:“苦”是一种很粗的形相,我们能够马上感觉得出来的,而这个“无分别”指的是没有随念、计度两种分别,不表示说他没有自性分别,他还是有自性分别的,他要是没自性分别,他不感到苦的。这个“忧”是有自性分别,也有随念、计度两种的名言分别,“忧”主要是由名言安立的,而这个“苦”它是没有名言的。那么这样子讲,“乐”、“喜”亦復如是了,一个是粗重分别,一个是轻微有分别。

        那么《成唯识论》讲完这五受以后,事实上是苦、乐、忧、喜、捨五受,他又把这样子的五受把它合成两种感受:一种是“身受”,是属于前五识所相应的感受,一个是“心受”,就是第六意识相应的感受。我们解释一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