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1 / 10)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8 13:10:38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戊三、释第三能变相”。本颂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是一切的万法唯独是现前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现前一念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心识变现万法是有三能变,初能变、二能变、跟三能变。现在我们是讲第三能变的相貌。

        我们看偈颂: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第三能变我们也可以从三相门,这个三个相貌来观察第三能变。从自相上来说,这第三能变的一个自之体相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差别有六种就是说:第三能变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心识,它是有六个差别的心识。这个差别的意思就是说:它所依的六个根,跟它所攀缘的境界是有差别的,这叫差别有六种,是由六个差别的心识合起来的。它们六个心识是合起来做什么事情呢?了境为性相,它们能够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作很深入的明了和分别,这个是讲到它的一个自相。

        当然每一个心识它在整个剎那当中,除了它的自相以外,它同时也扮演一个因地,也同时扮演一个果地。从因地的角度来说,就是“善不善俱非,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就是说第三能变它在因地的时候,是能够广泛地造作善业、恶业、跟无记业,是讲这个因相通三业;它的果地呢,就是“皆三受相应”。它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有种种差别的感受。我们先把这个颂文的大意作个说明。

        昨天我们讲到“善不善俱非”,我们现在看这个讲义的第十四面的第五科开始。这第五科是讲心所相应门。第三能变的心识它在了境的时候,当然不是单独的活动,它是夹带了它相应的心所,来共同了别六尘的境界。这以下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

        五、云“此心所徧行”等者——谓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与第六识相应。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馀皆得相应也!

        首先我们把心所法这个名词作一个解释:心识的活动《唯识学》是把它分为心王跟心所。心王当然指的是八识的心王,合起来就是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三组主要的心王。这个心王当然是一种总相的功能,这当中心王在活动的时候,它有夹带着它相应的心所,就是它差别的功能。这个什么叫心所呢?在《成唯识论》当中呢!说心所有三个意思而安立心所:

        第一个是恒依心起,就是心所的活动它一定要依止心王才能够生起,换句话说,它不能够单独的活动。心王能够单独的活动了境,第六意识能够单独在六尘境界了境,但是心所,不管是贪心所、瞋心所、或者是信心、惭愧心这种差别的情绪它不能够单独的,它一定要依止心王生起。所以第一层意思,恒依心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