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我们做个总结了,“离有、无边,正处中道”。从一个唯字的安立,那么远离有的执取,也安立识远离空的执取,使令我们悟入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大乘的中道实相。
万法唯识的思想,我们根据附表来做一个解释,把它做一个补充说明。我们在进入颂文之前,大家对万法唯识先有个概念,我们看附表第一就在后面的地方,
这个附表一是唯识的观心法要,是蕅益大师的《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一段的序文,我先把它念一遍,我们再解释,大家先请合掌: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蕅益大师
好,我们看第二面我们做一个说明。那么这一段的论文我们分成三段,先做一个前言。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
整个大乘的正见,就是从一个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生命,包括凡夫的生命,也包括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圣人的生命。从大乘的角度是认为,这些生命的现象是由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有杂染的心识而显现的痛苦的果报,由清净的心识显现安乐的果报。那么这种观念即使是七岁的小沙弥,驱乌沙弥,他也能够说这一切唯心造嘛,他也能够从表面上的一些文字的粗显概念来说明,但是万法唯识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当中,是由很多的错综复杂的心识所构成,到底心识的相貌是什么?乃至于这些年高德重的老和尚都很难完全的理解。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
我们很少去做一些正确的学习跟正确的观照。我们一般人的心识,假设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生命现象有两个相貌:一个是心,一个是境,这个生命就是心跟境的相互作用,一个心去造作去跟境界接触,那么在这个境界造作,这个境界造作完了,再换另外一个境界造作。我们一般人的心情会把重点放在外境,所谓的心随境转。就是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我们的心是向外追求的,向外攀缘,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流转无量劫以来,我们从生命当中就很难得到生命的教训跟经验,我们流转到现在还是颠颠倒倒的,就是我们没有做一个回光返照的功夫,这就是所谓的有教无观,只是从文字上的理解教法,而没有从这个教法当中来观察我们明了分别的这念心识。这个地方等于是蕅益大师先标出教跟观这两个互相配合的重要。
[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