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卿,”
女帝忽然指了指图上的东境,“那儿靠海,常有飓风,百姓说想修‘防风林带’,你觉得如何?”
墨辰低头一笑,想起虎娃曾在滤水站画过的“防风柳林图”:“百姓既然想到了,咱们便帮着把想法变成法子——总署已调了西境的植柳能手过去,顺便教他们用海边的沙土制砖,盖能抗风的屋子。”
秋日的阳光漫过沛阳郡新修的水渠时,老铁匠跟着民生总署的巡察队来了中境。
他蹲在田埂上,看着百姓用改良后的滤水器浇地,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老仙师!快教教俺们怎么调齿轮!”
转头一看,竟是沛阳郡的年轻后生,手里捧着他当年画的滤水器草图——边角已磨得发毛,却用红绳仔细捆着。
“不是仙师,是个握了一辈子铁锹的老头。”
老铁匠笑着接过草图,指尖划过图上新增的“防沙网”标记——那是中境百姓自己加的。他忽然想起墨辰说过的话:“咱们教给百姓的,不该是‘怎么用器械’,而是‘怎么想器械’。”
此刻看着后生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辈子最得意的事,不是打出了多少精巧的铁器,而是看见自己的手艺,在千里之外的土地上,被另一只年轻的手接住了。
这一年的秋收,大乾的粮仓里多了许多带着“民生印记”的粮食:西境的耐盐粟米蒸出的饭带着淡淡咸香,中境的渠田稻米粒粒饱满,连东境靠海的沙地里,都长出了能抗风的杂粮。
民生总署的账册上,除了粮食产量,还多了行温暖的记录:“沛阳郡百姓自发为西境老铁匠立‘传艺碑’,碑上刻字:‘铁钳开渠,匠心传民’。”
当秋风再次落叶在民生总署的屋檐上,虎娃已经成了学堂里的“小先生”,带着更小的孩子认滤水器的零件。
墨辰看着他举着齿轮模型,奶声奶气地说:“这是‘民心齿’,要和‘民生齿’咬在一起,齿轮才能转得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