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吊高汤倒是讲究啊。”赵铁英在旁看着。
她也去摆摊卖过汤锅,手艺是从她婆婆那学来的,一锅水,把骨头和香料一股脑倒进去,盖上锅盖就不管了。
两三毛一碗的汤锅,哪有那么多讲究,码头干苦力的就是想吃碗热乎的,耙点硬点也没人会说啥。
“厉害的厨师把控的就是细节,杰哥他们一天能卖上百碗,你一天只能卖二三十碗,差距就在这里头。”周砚笑着道:
“您要是想学,那就得下点苦功夫,以后我在里边忙着做面炒菜,这跷脚牛肉的锅还得你守着,咱们争取汤锅也能一天卖出一百碗。”
“一百碗!”赵铁英来了精神,“真能行?”
她冬天生意最好的时候也就卖个五六十碗,那都得是过节赶场人多的时候。
“等中午我做给你们尝尝,让你这个老汤锅师父点评看看行不行。”周砚一边打浮沫一边道:“瞧见这些浮沫了吗,拿个勺把浮沫都撇了,这样汤更清澈,汤味也更好……”
跷脚牛肉做法其实很简单,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周村杀牛匠都懂做法,差别就在那包香料和中药里,用量的差异、用料的不同选择,让最后熬煮出来的这锅汤有了不同的风味。
当然,还有烹饪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把控,也能让一锅汤增色不少。
汤在锅里小火慢炖着,周砚开始炒浇头、和面,准备今天要卖的面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