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与朱标离开御书房后,走在宫中回廊上,微风拂过,朱标沉吟片刻,开口道:“皇叔,父皇对‘民情司’甚是看重,如今虽已初具规模,但各地情势不同,想要真正发挥功效,恐怕还需细化运作方式。”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沉稳:“你说得对,标儿。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情,若一概而论,难免流于形式。依我看,民情司应当因地制宜,针对各地具体情况设立不同职能。”
朱标闻言,点头赞同:“皇叔所言极是。比如江南之地富庶,民众多以商贾为生,或可设立‘商贸部’,专门听取商户诉求,解决交易往来之难。至于北方,百姓以耕种畜牧为生,便应侧重于农业事务。”
朱瀚闻言,目光一亮,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笑道:“好,标儿,你已经学会从民生出发,体察百姓之需。如此看来,不如我们再细化几项职能,比如‘农事部’,‘匠作部’,‘诉讼部’等等,确保民情司真正做到为民解忧。”
朱标深以为然,沉吟道:“既然要因地制宜,那这些职能部门的设置便需慎重挑选主管之人,不仅要熟悉地方事务,更要清廉正直,真正为百姓谋福。”
朱瀚笑道:“此事不难,我会向皇兄建议,从六部及地方官员中遴选一批经验丰富、口碑极佳之人,予以考察后委以重任。同时,为避免有人敷衍了事,需设立考核制度,若民众满意,方能留任,若有懈怠,便即刻撤换。”
朱标连连点头,眸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皇叔,若能如此施行,大明百姓将会更加信赖朝廷,父皇也能高枕无忧。”
正说话间,一名锦衣卫快步而来,拱手道:“殿下,王爷,御史台魏大人求见。”
第一千零九章有人敢于出面作证?
朱瀚略一沉思,随即笑道:“魏大人向来以直言敢谏著称,想必是听闻‘民情司’之事,特来建言。”
不多时,魏御史步入堂中,神色肃然地行礼道:“王爷,殿下,微臣素来敬佩二位为国为民之心,此番特来献上一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