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四十六章 士农工商并无高低贵贱 (7 / 8)

作者:墨色江南 最后更新:2025/7/2 7:22:32
        朝堂上激烈反对的声音,并没有让朱元璋改变主意,反而变本加厉,他快速的把兵马派出,并且对各大海外将领进行调换,让海外的扩张绝不停止,并且,朱元璋并没有撤回蓝玉和张定边,他们两个深入的太靠西了,朱元璋留下他们继续在前面打仗,而是把属于后方的海外领土交给文武兼备的臣子来坐镇。

        朝堂上的臣子哀嚎一片,李善长等人却默不作声。

        因为朱元璋宣布要继续进行海外扩张,有不少人担心自己的投资会亏本,于是就想把购买的股份撤出来,李善长和刘伯温、宋濂、杨宪、胡惟庸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纷纷出手买了不少股份,为的就是保持增值。

        朱元璋对这些事情心知肚明,对李善长等人私底下购买股份的行为非但没有制止,而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毕竟这些购买海外贸易股份的人,都是支持和信任他的人,朱元璋岂会在这个时候拆自己的台?

        而且,朱元璋之所以默认百官借着海外扩张之机发财,是因为朱瀚之前对他的提醒:大明的商业经过推动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进步是非常片面的,如果想让商业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朝堂上的官员作为其中的推动力。

        至于这个推动力到底是什么,朱瀚没有说,朱元璋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可他相信朱瀚说过的话,而且他也相信距离那个时间……并不会太远,因为朱元璋已经有些忍受不了官员们借着海外贸易的机会发财了。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而且是非常固执的那种,他认为官员就是官员,商人就是商人,这两者不要有什么牵扯……当然,大明官府管辖的商业不算,那些属于朝堂职能部门的一部分,但除此之外的那些,就不能继续这般不清不楚的扭在一块。

        朱元璋讨厌腐败,官员收受贿赂是绝对不可以被原谅的。

        而官员参与到生意中,是最容易出现关上勾结现象的。

        朝堂上的政令是这些官员制定出来的,他们是最先知道政令的人,如果让他们发现政令中可以得到的利益,必然会第一时间和相熟的商人勾结,这不利于商业的平衡发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