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
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有潜力有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孔子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故而孔子以前属于“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可以这么说,有教无类可以说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总概括。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
这种追求,是大理寺的一百三十多位学子达不到的思想境界。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孔子大力提倡‘有教无类’,现在的这些学子,很可能连书都念不上。
朱瀚用了孔子治学的四个字,直接让反对出海的学子鸦雀无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