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止不住的颔首,赞扬道:“这首诗不错,倒是能当得起诗魁的名号。近来江南才俊来巡盐御史衙门登门造访的也不少,可大多是求问经史文集的,实在少了些钟灵毓秀之气,我倒没看出何人能写出这等诗篇的。”
“倒不知是何人所作,这等才子,我竟不相识。”
白姨娘笑道:“是相识的,老爷不妨往后面翻翻。”
白姨娘一句话,又增添了林如海几分兴致,翻到诗词后的注释,才见得此诗作者署名为:“两淮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
或许因为是女子所作的原因,故意没在第一页就显露出诗作者的名讳,闺阁小姐又忌讳闺名被外人得知,便也只能如此署名。
大部分人拿到了这一本书目,也是如同林如海一样,先惊叹于诗篇遣词用典的精妙,而后看到为女子所作,便愈发惊叹了。
这就是这册诗册,故意要塑造的一个效果。
历史悠久的沧浪雅集,既然有了一个女诗魁,有这么大的噱头,名声本就不低的沧浪雅会,其中的事迹早就在苏州城广为流传了。
林如海心中也是澎湃不已,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高兴。
可激动之余,又不禁皱起眉头来,“为何玉儿在那雅会上?”
此事注释后面也有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