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其实是在万历十三年在两淮盐运司首设商籍,说到底还是为大盐商们专门开立的户籍。
是明清时期为解决商人户籍与科举问题而设立的附籍制度,因商人长期异地经营导致原籍脱节,故创立并将其纳入户籍体系。
该制度允许盐商等商帮子弟在行商省分附籍,获得科举应试资格,通过特批府学名额实现“商而优则士“的阶层流动。
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除了那些在老家有田产的商人外,大部份异地经商的商人子弟确实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于是,商人们为了家中子弟的教育和科举,不得不每年频繁奔波,在老家和自己经商的地方两头跑,打点和官府之间的关系。
今年,魏广德计划先把吏科之事解决,将整个官府纳入朝廷管理之下,改革俸禄制度,待来年就尝试从户部分离出商税局。
然后,他就再提议,让各地商税局可以挂靠向他们缴纳商税商人的附籍,也就是商籍,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
也就是说,把商税征收和商籍挂钩,缴商税就可以入商籍。
这样,这些有钱的商人们就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花钱雇请名师指导功课以备科举考试。
别觉得商人子弟进入官场,会把大明官场搞的更加乌烟瘴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