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黄金,但是纯度不高,你们看看是不是?”
用大明的标准,这种其实属于劣质金,需要工匠回炉再炼炼,去除杂质提高纯度。
其他将官也都纷纷拿起一个金饼看了一阵子,也都认可了俞大猷的判断。
中国古代其实已经有了纯度的概念,一般来说在商周至汉代以前,黄金的纯度较高,一般为80%左右。
其中在战国时期的含金量有下降,仅有70%。
而汉代金饼和马蹄金、麟趾金的含金量一般都在90%以上,这以后基本都是这样的标准,直到现在大明。
是的,这就是中国古代对黄金有的标准,那时候都是以九成金、八成金、七成金命名。
自然,因为成色不足,所以价格也不同。
而明朝之前流通的黄金,则是八成金,只是在工部制造大明通宝时,对金币要求为九成金。
九成以下的黄金,都只能是劣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