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这一榜,最初的名单主要还是上榜之人太过集中于三省的原因。
此次科举共中试五十一人,仅江西就上榜18人、浙江十七人人,还有福建九人,其余各省,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仅有一两人,就连当时人口最多、素以文风日盛著称的南直隶,也只有一人上榜。
虽然多次复查并未发现有失偏颇,但其中也多少存在一些问题。
于是,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北榜录取六十一人,让洪武三十年中试举子一下子超过百人。
而之后的解决就是,每科中试举子基本上按照南方六成,北方四成这样的标准进行选拔,直到明宣宗时期将其以旨意的形式发出。
到了宣德、正统年间,为了照顾四川、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又增设中卷,分为南卷、中卷、北卷,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
当然,中卷考生也是集中在四川、广西两地,云贵多为鸭蛋。
这也导致两地考生基本上中举后都不愿意北上京师参加会试,去了也是白去,自找不痛快。
这些大明的举子都不愿意出来科举入仕,你怎么还指望好容易金榜题名的官老爷往西南那犄角旮旯跑,哪怕是去那里做官。
纵观大明朝,除了北方草原的持续威胁外,也就是西南那地方土司时常造反,就更不是做官的好去处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