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给文官爵位,其实也就是死后追封了,这其实也算是特殊对待了。
大明朝文官获得爵位可不容易,非军功不得授爵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末,二百余年里只有三位文官因军功封爵。
第一位是靖远伯王骥,正统三年王骥与蒋贵分道夹击,转战两千余里,击破扰边的阿岱汗军,迫使阿岱汗、朵儿只伯远逃。
正统六年至正统十三年间,王骥主导对麓川思氏势力的战事,率军进行了三次征讨麓川之役。
于是,在立下战功后,王骥被封为靖远伯,成为明代首位因军功而封爵的文官。
不过,王骥之后被弹劾以劳师费财,赖权宦王振庇护才得免罪,后率军平定湖广等地的苗人叛乱,获赐世券。
可见,其算是英宗皇帝的铁杆,所以在景泰八年参与“夺门之变”,获授兵部尚书,并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
数月后,王骥请老告退,算是得了善终,死后被明英宗追封为靖远侯,谥号“忠毅”。
第二位是威宁伯王越,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于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
因为立下军功,王越得以获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世称“王威宁”。
并且,王越还是明朝首任三边总制,这是一个主要负责协调和管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事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