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由于它是靠撞针击打弹壳边缘来引燃底火装药,所以它的弹壳底部厚度有限,这导致它难以承受较高膛压,所以通常只用于小威力的弹药,不适用于军用枪弹。
因为当时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击针或击锤无法准确地击中弹底特定区域。
为保证击发的成功率,设计者索性把击针或击锤可撞击的区域“扩大”到整个子弹的弹底。
一般来说,为顺利引燃击发药,边缘发火弹的弹壳底缘是中空的,并且很薄,击发药就装填在底缘中。
射击时,击针或击锤会撞击底缘发生形变从而引燃击发药,推动弹头向前。
不过,也正是因为其底缘弹壳较薄,可承受的膛压有限,所以边缘发火弹的装药量相对有限,杀伤力一般。
可以想象,较薄的底缘弹壳如果被药室内火药炸破,那就相当于炸膛。
对射手来说,当然就非常危险。
不过,魏广德这种二把刀当然不懂。
在他看来,这种边缘击发的方式,或许在现在大明的工匠手里能够复制出来。
只要找到合适的击发药,貌似不难实现西方一些需要百年后才能实现的技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