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413抵达旧港 (4 / 11)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最后更新:2025/7/6 15:20:15
        一直以来,广州紧密依靠地处南海航路要冲关联海外,充分利用珠江水道辐射内地,以港口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打造城市商圈的发展形态与格局。

        明朝的海洋贸易政策一改前朝的开放,实行严厉的海禁。

        当时传统的对外贸易港口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唯有市舶司所在的广州、泉州和宁波三大港口,仍保持对外开放,但也常有罢革现象。

        而其中,唯有广州市舶司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其管理的对外贸易范围最广,也最为繁荣兴盛。

        明朝洪武三年,明太祖便在广州设立市舶司。

        嘉靖二年时,泉州、宁波两市舶司遭到罢撤,独留广州一处管理海外贸易。

        朝贡贸易借此而行,民间贸易由此而兴,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明朝中后期是海外贸易的转型时期,贡舶贸易目趋衰落,商舶贸易则蓬勃兴起,占据主导地位。并形成一套新的运作机制,包括对贡舶私货和商舶征税,市舶司也从过去只掌管朝贡贸易转而负责市舶管理。

        后期在市舶制度逐渐衰落、解体的过程中,“牙行”又应运而生,并发展为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业团体,成为广州十三行的先驱。

        由于航道淤积,商船已很难在广州曾经的外港扶胥港靠岸,因此外港逐渐从扶胥港转移到黄埔洲、琵琶洲一带水域,即从东江口黄埔深水湾的东边向内转移到黄埔深水湾的西边。

        黄埔洲和琵琶洲,是珠江水道上的两个小岛,距广州城仅十余里,宋时就已经有中外商船停泊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