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担心被盗,后来改成仿制品,仿制材质有铜、银、锡、铅、陶、泥等。
即便如此,还是经常被盗,宋朝朱翌《猗觉寮杂记》记载:“汉晋人葬多瘗钱,往遭发掘之祸!”
仿制品虽造价低廉,但制作过程繁琐,因此很快被淘汰,于魏晋时代出现了纸质的“瘗钱”。
《封氏闻见记》说“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
此时的纸质瘗钱直到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改造升级,宋朝洪兴祖《杜诗辨证》:“南齐东昏侯好事鬼神,剪纸为钱,以代束帛。”
至唐代开元时,以纸寓钱的葬俗普遍用于朝廷祠典,瘗钱形制开始定型,《旧唐书·王玙传》云:“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
和后世烧的黄纸不同,古代烧纸钱都是做成阵前的样式,最早是把纸建成布币或者刀币的样式,后来金银成为流通货币,于是又做成元宝的样子。
当然,这么做,其实也挺费工夫,纸张不便宜,还要搭进去人工,自然也不会便宜。
后世外面卖的那种很粗糙的黄色草纸为什么中间打孔,其实就是代表的铜钱。
古代中国制钱,都是倒模工艺进行大批量生产,倒模出来的样子,其实就和那些打孔的纸钱相似。
至于后来出现的仿各种外币的所谓冥币,其实也不是没有出处,古代很早就有类似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