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随着明朝国力衰弱,特别是郑和在返航途中去世,大明的官方远洋船队从此消失。
明朝终止下西洋活动的原因,传统看法是糜费国库,加重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但也有专家认为,郑和船队垄断了海外贸易,遭到一部分官员和商人的联合封杀有关。
但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打下的旧港宣慰司在失去明朝这个靠山,生存变得艰难起来,满者伯夷王国的野心愈发暴露。
又经过十数年的斗争,面对咄咄逼人的满者伯夷王国,第二任旧港宣慰使施二姐不得不顺应现实,接受满者伯夷的完全统治,意味着旧港宣慰司走到了终点。
自旧港宣慰司建立到消失,前后不过三十三年。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旧港宣慰司的由来。
“宣尉司”是金朝开始出现的,大规模普及则要到元朝。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行政结构与唐宋有很大不同,在地方行政设置上,“行省”与“州”之间多了一个“宣慰司”。
元朝一共设立了六十个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几个州,主要起到联结、沟通上下两级行政单位的作用,似乎有点像“传声筒”,本身并不具备完整的行政职能,而且名字大多比较冗长,比如“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广西西两江道宣慰司”。
明朝取代元朝后,地方行政设置又一次发生大变更,“行省”变成“布政司”、“州”变成“府”,内地的宣慰司全部撤销,只在西南边陲予以保留,朱元璋和朱棣都设立过多个宣慰司。
其实宣慰司并不是一个固定称谓,明朝史书也有“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名称,它们的实际职能基本相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