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884海瑞辞官 (10 / 11)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最后更新:2025/7/6 15:20:15
        甚至,不说后续,就算和俺答汗能够谈好,达成协议,有把汉那吉在北方,想着在大同的好日子,也会监督其祖不再反叛,还能通风报信,算是在俺答汗身边扎下一颗钉子。

        次日一早,魏广德坐着大轿到了皇宫外,下轿往里走。

        大同奏疏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传开了,成为昨晚京官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要怪魏广德不知道向朝廷提出保密的问题,在大明朝设计的制度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需要保密的。

        所谓君子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需要保密,朝臣自然知道另辟蹊径上报。

        大明朝虽然有“密奏”或者称之为“秘疏”,但这东西其实和正常的奏疏流程没太大区别,早就已经失去了该有的保密。

        造成这一切变化的,自然还是因为明英宗登基那时,朝廷的决策权落到内阁手中而生出的变动。

        明朝的密奏,如果是阁臣所做,自然可以直接送到御前,一般臣子的密疏则会交由通政司转呈。在明宪宗以前,通政司假使接手了大臣们上奏的密疏之后就会直接将此封密疏的情况登记在案,然后传入内廷直接送呈皇帝面前。

        在明宪宗以后,密疏也开始和普通奏疏一样,需要由通政司抄录副本,副本抄录好以后再将密疏重新封好转呈至文书房。

        京官的密疏则会投入会极门,会极门也会把密疏情况登记在案再转呈至内廷文书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