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年5月4日,教皇在和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进过充分协商后,终于作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也就是300海里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教皇子午线以西所有新发现的土地,属于葡萄牙王国所有,而移动到土地,则归西班牙王国。
根据这条分界线,大体上美洲及太平洋上各岛属西半部,归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属东半部,归葡萄牙。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在仲裁令出来后,对此表示不满,要求重划。
于是在1494年6月7日西、葡两国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将分界线再向西移270里格,巴西即根据这个条约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巴西西面那边直线边界,由此诞生。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同意的分界线,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虽然教皇在欧洲拥有无以伦比的地位,但毕竟受到时代影响,所以划分看似很清晰准确,但却有许多弊端。
在这条“教皇子午线”确定后的30多年后,就受到了两次较大的挑战。
首先是葡萄牙1500年突破了西经46度经线,占领了南美洲的巴西。
紧接着在1522年,麦哲伦和他的同伴完成了环球航行时闯入了属于葡萄牙拓殖范围的菲律宾并占领了它,“教皇子午线”没有确定其在东半球边界的弊端显现了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